本文目录一览:
甲型H1N1流感传播途径
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直接和得了猪流感的猪接触,或者和病猪所制产品接触。所幸的是,在今天中国是没有猪流感的病猪,所以这个可以完全排除。
第二种就是通过呼吸道的打喷嚏飞沫传播等。有关资料显示,猪流感病毒的传播范围是1.8米,因此,看到别人打喷嚏,最好离对方远一点。同样,自己打喷嚏时最好用纸捂住,然后及时把手洗干净。
第三种就是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殷凯生教授介绍,目前研究称猪流感病毒能在体外存活2个小时,如果病人打喷嚏污染了一些事物,我们在接触这些事物后,没有好好洗手就去吃东西,或者揉鼻子,或者揉眼睛,也有可能引起传播。洗手的时候要至少洗15秒以上,先将手打湿,再仔细的用肥皂清洗双手。如果洗手之后用纸擦手,可以用纸包住洗手间的门把儿轻擦后再扔掉。
很多人关心食用猪肉是否会感染猪流感病毒,对此,黄建始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猪流感可以通过食物感染,吃70度以上高温烹调加工好的猪肉是很安全的。
“我国有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的经验,又有世界各地防控猪流感的经验,再加上充分的政策、措施和物资等方面的准备,有能力较好地控制猪流感疫情。对广大群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第二部分 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第四章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第五章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第三部分 公众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第六章 你不是一座孤岛
第七章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第八章 习惯五:知彼解己——将心比心交流的原则
第九章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第四部分 全面观照生命
第十章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第十一章 再次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天天读,常常读,很重要。正如前言所写的一样。
我读这本书是黄建始教授推荐的,黄教授能曾为杰出的流行病学家,可能也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
从接触到现在已有一年的时间,我的心态改变了不少,生活也进不了不少,我觉得是我按照书中的步骤努力改变的结果。当然里“高效能”距离还很遥远。
一句话,时间管理和压力管理都先要修身!因为“功夫在剑外”,也是这本书的精髓!
铸造/锻造工程师 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是理论知识应该具有大学专科以上的水平(这是十年前了,现在估计应该达到本科了),外语通过工程师级别的国家统一考试,工作经历要取得助理工程师之后5年以上(如果是本科生,工作满一年一般就可取得助理工程师的职称),具备申报条件之后必须本人申请,填写必要的表格----如学历、培训、进修、论文、工作业绩和获奖情况。最后还要通过本人工作单位的考评合格,主管领导同意上报,然后就是上级部门的审查批准,工程师职称好像最后是由地市级批准即可,高级工程师(包括副高)最后批准是由省级管理部门。我说的这些都是十几年前的做法,现在可能有所变化。
多喝牛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老年人不宜过多喝牛奶。虽然说牛奶是补钙的良好来源,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多地饮用牛奶补钙得不偿失,因为牛奶能促进老年白内障的发生。其原因是牛奶含有5%的乳糖,极易沉积在老年人的眼睛晶状体,并影响其正常代谢,而且蛋白质易发生变性,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而诱发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或者加重其病情。
牛奶中几乎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且营养均衡,其必需氨基酸组成非常接近人体氨基酸模式,同时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吸收。因此,牛奶为肝痛患者首选的理想食品,建议肝炎患者每日饮用250毫升左右鲜牛奶,但要注意饮用方法。牛奶不宜久煮,一般加热煮沸即可。牛奶最好不要加糖,因为蔗糖易发酵产气,导致腹胀,且蔗糖在肠道分解的酸性产物与牛奶中钙质中和,影响钙的吸收。另外,初次饮用牛奶的患者一定要从小量开始,因有部分人群体内乳糖酶不足,过多、过快饮用可引起腹泻、腹胀。牛奶发酵制成的酸奶,其营养成分并无损失,酸奶中易引起腹泻、腹胀的乳糖明显减少,还可促进消化,改善肠道菌群,非常适合肝病患者饮用。
少饮或不适人群
(1).经常接触铅的人:牛奶中的乳糖可促使铅在人体内吸收积蓄,容易引起铅中毒,因此,经常接触铅的人不宜饮用牛奶,可以改饮酸牛奶,因为酸牛奶中乳糖极少,多已变成了乳酸。
(2).乳糖不耐者:有些人的体内严重缺乏乳糖酶,因而使摄入人体内的牛奶中的乳糖无法转化为半乳糖和葡萄糖供小肠吸收利用,而是直接进入大肠,使肠腔渗透压升高,使大肠粘膜吸入大量水分,此外,乳糖在肠内经细菌发酵可产生乳酸,使肠道PH值下降到6以下,从而刺激大肠,造成腹胀、腹痛、排气和腹泻等症状。(90%的华人有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人群服用要控制好用量,一般200毫升之内没问题,但个别只能喝很少的牛奶甚至完全不能喝牛奶,否则引起胃胀和腹泻。
(3).牛奶过敏者:有人喝牛奶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个别严重过敏的人,甚至会出现鼻炎、哮喘或荨麻疹等。
(4).返流性食管炎患者:牛奶有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作用,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加重食管炎。
(5).腹腔和胃切除手术后的患者:病人体内的乳酸酶会受到影响而减少,饮奶后,乳糖不能分解就会在体内发酵,产生水、乳酸及大量二氧化碳,使病人腹胀。腹腔手术时,肠管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肠系膜被牵拉,使术后肠蠕动的恢复延迟,肠腔内因吞咽或发酵而产生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会加重腹胀,可发生腹痛、腹内压力增加,甚至发生缝合处胀裂,腹壁刀口裂开。胃切除手术后,由于手术后残留下来的胃囊很小,含乳糖的牛奶会迅速地涌入小肠,使原来已不足或缺乏的乳糖酶,更加不足或缺乏。
(6).肠道易激综合症患者:这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特点是肠道肌肉运动功能和肠道粘膜分泌粘液对刺激的生理反应失常,而无任何肠道结构上的病损,症状主要与精神因素、食物过敏有关,其中包括对牛奶及其制品的过敏。
(7).缺铁性贫血、乳糖酸缺乏症、胆囊炎、胰腺炎患者不宜饮用;脾胃虚寒作泻、痰湿积饮者慎服。
(8).结石患者请遵医嘱。
医生的作用真的不如健康管理师吗?
健康管理学科定位很清楚,健康管理学是服务与管理,而不是医学学科,三师共管方为上,帮主的心态有点过。
按图片得要写一篇一千字的!
供参考: 现代快报
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潘朝曦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友情推荐
洪昭光是我国著名的养生专家,他的很多养生观点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本书中,潘朝曦教授全面颠覆了洪氏的养生理念。潘朝曦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牛奶并不适合中国人的胃;生命在于运动并非真理,运动不当反而摧残健康……这些大胆言论到底是哗众取宠,还是言之有理?请读者看后自己评判。
[上期回顾]
近年来,城市中性早熟儿童比以往明显增多。性早熟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当,其中饮用过多牛奶是罪魁祸首。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普遍偏胖。不少学者指出肥胖主要是与孩子养殖类动物肉类或洋快餐吃得多有关。其实这只讲对了一个方面,牛奶才是变胖的主要原因。
牛奶蛋白的另一危害是引发糖尿病。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寿命的三大杀手之一。据《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年9月第22卷第5期“牛奶蛋白与1型糖尿病”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指出:牛奶尤其是牛奶中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可能是引起1型糖尿病的重要饮食因素。1型糖尿病易感者的发病与婴儿期进食牛奶有关。1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BB大鼠和NOD小鼠在断奶初期给予牛奶或BSA,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在1型糖尿病病人血清中可以检测出BSA及其他牛奶蛋白抗体,和BSA抗体结合的自身抗原,可能是胰岛B细胞中分子量为69000的蛋白质。
除上述以外,有报道称多饮牛奶还易引起心脏病、高血压、青春痘、胆石症、闭经等多种病症。另外,牛奶与人奶比还缺少保护婴儿健康的多种免疫物质,且引发感染的机会也多。全球资料表明,非母乳喂养儿腹泻患病率要比母乳喂养高25倍,死亡危险高10~15倍。
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牛奶该不该饮,说法不一。恰与此诗相似,身在其中,往往当局者迷。现在我们看看外国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1990年6月6日,美国著名报纸《今日美国》在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题为“健康生活东方优于西方”的文章。
文章指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合理正确的,美国人应效仿东方饮食习惯,控制牛奶和肉制品的摄入。”文章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根据坎贝尔教授在中国的研究。1983~1989年,在坎贝尔教授的组织下,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为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权威机构合作,在中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开展了3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的肥胖者比美国少得多,患心脏病、直肠癌和乳腺癌的比率也比美国少得多,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
2003年12月12日,距离《今日美国》的头版文章刊出13年之后,坎贝尔博士在上海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第38次学术研讨会上再次对东西方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做了比较。
坎贝尔教授在题为“东方营养学的未来及西方营养模式的启迪”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人不要重复西方国家在饮食结构不合理方面所付出的代价,特别是美国快餐所引起的营养不平衡导致的肥胖症。坎贝尔认为,中国人普遍、大量地饮用牛奶,使动物蛋白质摄入大为增加,也给不断发展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营养过剩引起肥胖,继而使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由此导致公共和个人医疗开支逐年递增。
坎贝尔指出,摄入少量的动物蛋白是安全的,但如果过量,癌细胞就会被高蛋白“催发”,导致迅速扩散。有些科学家不相信这一结果,做了类似的实验后发现,确实如此。“那么,我的良好健康处方就是: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给健康带来多种益处;吃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此类食品包括奶制品、肉类和鸡蛋。”坎贝尔教授说。
黄建始教授认为:“肉、蛋、奶等动物源性蛋白吃得太多会带来许多健康问题,如肥胖等。”另一位名叫甘茜莲的挪威人也撰文指出,中国人全民喝牛奶运动是在盲目仿效西方。现转引如下:
老外看中国:全民喝牛奶运动是在盲目效仿西方
甘茜莲(挪威)文 Jackie编译
没有人能够否认,在过去15年,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过去,拥有一台冰箱或者一支自来水笔都还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现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们,就和西方国家的中产阶层一样全副武装,从手机、私家车、大面积住宅到孩子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只要你说得出来,他们样样都有。由于过去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中国人现在想要好好享受一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想要尝试所有新的事物,哪怕这件事可能带来危险。比方说,地球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偏偏有人执迷不悟,认为那些可怕的统计数据和自己沾不上边。而当西方许多国家的人们为了减少罹患心脏病、肥胖症和中风的可能而纷纷选择自行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时,中国人却和美国人一样,依然顽固地热衷于买车和开车。作为一个如此聪明的民族,中国人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此外,中国人还在犯一个错误,就是在这几年的广告攻势之下,在中国人当中掀起的全民牛奶运动。根据公布的数据,有许多中国人天生对乳酸和乳糖过敏。尽管如此,人们对牛奶还是抱有极大的热情,比起对待可口可乐的态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以前读过的书上说,中国人最初对外国人身上的奶味是相当难以忍受的,可见牛奶本身在中国是不受待见的。但是,中国人对牛奶的态度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广告,而美国人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年,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而开始戒烟,烟草商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开发亚洲市场。如今,奶制品公司的做法与烟草商们如出一辙。由于西方人不再相信牛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神话,他们开始从豆腐或豆奶等食品当中摄取钙质和其他营养。这样一来,奶制品市场就变得越来越不景气,生产商们也陷入困境。这时,他们就想到了中国。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对一切西方的生活方式都趋之若鹜,牛奶也不会成为例外。
或许你会认为我这是危言耸听的片面之词——毕竟,对于牛奶的好处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让我告诉你吧:作为一个典型的欧洲人,我从小在挪威长大,我的母亲和其他许多人都坚信,牛奶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于是我每天在清晨、上午、晚饭和睡觉前都要喝牛奶。但是,我的抵抗力依然很差,每年有3个月都在请病假。后来,我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健康有了一些好转。
但情况在我几年前来到中国后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我入乡随俗地开始吃中餐并停止喝牛奶,我不仅摆脱了肥胖的困扰,更变得非常健康,几乎从没有生过病。可见,牛奶并不是健康保护神,中餐对人的身体更有好处。研究结果显示,有一半人属于对牛奶过敏的体质,因此至少有一半人是天生不适于喝牛奶的。而即使对牛奶不过敏,牛奶也不见得真能促进健康,根本原因在于牛奶本来是用于喂养小牛而不是喂养人的。人和牛的消化系统有很大区别,牛奶适合小牛而人乳才适合小孩。而人类固执地将牛奶纳入食谱,难免会带来很多问题。尽管牛奶当中富含钙质,但真实情况是,这种钙质不仅对人来说过于粗糙,而且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此外,奶牛吃的草是打过杀虫剂的,喝的水是被污染过的;为了让奶牛在短时间内迅速长大或者为它们治疗乳腺疾病,人们通常会给它们喂食各种催长剂和抗生素,而这些药物最终都进入牛奶并被人喝进肚里。因此,喝牛奶不但不会促进健康,还有可能给人带来危险。
不仅如此,牛奶和其他奶制品还可能引起心脏病、儿童期肥胖、过敏、抑郁症和胆结石。我朋友的孩子当中,有许多都有各种各样的过敏症,我认为这与他们平常喝的牛奶当中的添加剂、抗生素等各种化学物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负担对孩子的身体实在是太重了,牛奶几乎成了一种健康杀手,使孩子最终被哮喘和过敏等病症困扰。
本文链接:http://www.hsmhw.com/news/2266.html